photo by Jimmy Yang Photography
一張日常不過的台灣街景成為日本知名雜誌封面,開啟網路熱搜討論的話題,以及近年來台灣飲食文化在日本與其他海外市場的成功進軍,這股不斷襲來且持續演變的台灣風潮究竟會延續到什麼時候呢?身為被摹寫對象的我們不免產生好奇,期待聽聽外國朋友分享有趣的剖析。
這次初耳專訪到身為日本雜誌《Pen》的編輯者,同時也是雜誌讀者的福川由布子小姐與富田秀人先生,與我們聊聊睽違兩年後再度以台灣為題製作的特集(《Pen 特集 案内人とめぐる台湾、発見》)。究竟是如何針對同樣的地方,挖掘屬於《Pen》的見解?對於一做再做的台灣特集,日本編輯們的台灣愛又是什麼呢?
▲2019年06月15日号 No.475《Pen 特集 案内人とめぐる台湾、発見》內頁。與各界領域意見人士一起走訪、「發現」台灣。
photo by Go Takayama for Pen magazine, 2019
初耳👂:請先和讀者們分享這次《Pen》台灣特集的企劃發想與內容綱要吧!
談到想要閱讀更多的台灣情報時,市面上能找到的資訊其實還是有限,於是製作一本能夠說服自己的特集就變得獨具意義。
考量到有初次造訪台灣的人,也有來台第二次甚至更多的讀者,於是邀請活躍於不同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業界人士與日本讀者分享可靠的在地情報。另外也因應《Pen》普遍男性讀者的特性,設定年約30歲以上、生活具其興趣嗜好、能適度享受與消費、追求新知並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的人,濃縮了屬於大人感的食衣住行娛樂,便成為這次台灣特集的企劃方向。像是在「デザインの視点で選んだ、台北らしさ(譯:從設計視角選集的台北)」中,設計師方序中介紹了融合不同設計概念的品牌店家,在「人気の料理研究家が絶賛する、「口福」の待つ店。(譯:人氣料理家也讚不絕口的店)」裡,則有Soac帶路由小吃嚐到餐廳,分享了擄獲飲食研究家的好味道。
▲「デザインの視点で選んだ、台北らしさ」單元,由設計師方序中介紹了融合不同設計概念的品牌店家。 photo by Jimmy Yang Photography
▲「人気の料理研究家が絶賛する、“口福”の待つ店」單元,Soac帶路由小吃嚐到餐廳,分享了擄獲飲食研究家的好味道。photo by Jimmy Yang Photography
而在版面的設計上,比起放滿小篇幅的店家照片,這次《Pen》選擇透過較大比例的照片清晰呈現,並用更多的文字說明背後故事,讓讀者在閱讀雜誌的過程中,藉著不同主題勾勒出想要遇見的台灣。
除了在旅行所到之處品嚐當地美食,更要想窺探一個地方整體的飲食文化和脈絡,以更開闊的眼界與胸襟來思考,如果在台灣品嚐不同國家的料理又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才發現,在台灣原來也有與世界接軌的法國料理、來自新加坡的創意異國風味、以及掌握世界脈動並在地發展的咖啡風貌等等,都收錄在這次的台灣特集裡。
豐富旅途中味覺上的體驗,「台灣」在各種意味上充滿著美味的交集。
photo by Tomoo Syoju(BOIL)for Pen magazine, 2019
初耳👂:對於日本雜誌一做再做的台灣特集,《pen》編輯們的台灣愛是什麼呢?
想要做台灣特集的理由很多,對日本人而言,體驗台灣魅力當然是旅行的目的之一,但是每年都有許多雜誌在製作相關特集。於是我們思考著,如果是以《Pen》的視角來切入,觀察深度的台灣,是不是可能完成一本70頁規模的特別企劃呢?另一方面,也要因應《Pen》的男性讀者群像,考量市場上對於《Pen》所選集的台灣情報是否會有強烈的需求,並一邊等待適合製作台灣特集的時機。
如果只是想要「提供旅行參考,快速獲得情報」的話,現在所處的時代,只要透過網路便能容易取得。但就一個紙本雜誌而言,能夠成為旅行途中「預習與複習」的工具,並想要保存下來的資料,可以深入了解並閱讀旅行目的的歷史、文化、趨勢背景,才是讀者所需要的。「究竟是為什麼?是誰?以怎麼樣的想法?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這樣的內容,將旅行中可能遇見的空間和商品,透過《Pen》轉換語言傳達給日本讀者,進一步體驗與不同文化更深層的交流。
另外,日本人對於旅行的方式逐漸改變。過去「用台北作為旅遊的主要號召,遠一點到高雄或是九份,吃吃小籠包跟剉冰,參觀故宮博物院,最後以腳底馬殺雞替三天兩夜的旅遊作結」的規劃開始被取代。想要認識由台灣製造的商品,了解更多台灣建築與設計,屬於台灣的人文歷史、以及溫泉等自然觀光資源也是誘人的要因。超出既往套裝式的旅遊範疇,能夠單點式深入感受的台灣之旅才是人氣,日本人印象之外的台灣地方魅力,逐漸多了想要一探究竟的聲音。
▲2015年出刊的Pen別冊《Pen+ 台湾カルチャー・クルーズ》※左為封面,右為內頁
接收到如此高漲的情緒,2015年出刊的Pen別冊《Pen+ 台湾カルチャー・クルーズ》( 譯:Pen+ 台湾 Close・Culture)幸運地獲得讀者們良好的評價,同時也反映出市場對台灣主題需求的到來。在東京都內陸續舉辦著與台灣相關的活動,挖掘台灣文化的書籍成為人們閱讀的焦點 ; 諸如探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重點人物的《TAIWAN FACE》(トゥーヴァージンズ)、以及探索書的未來之旅、走訪台灣獨立書店的『本の未来を探す旅』(朝日出版社)等書的出版,在在都可以感受到台灣熱潮的襲來。
製作睽違兩年的台灣特集還有一個契機,因為耳聞日本星野集團今年在台灣開設旅宿「虹夕諾雅谷關(星のやグーグァン)」的消息而感到好奇,居然不是在台北而是選擇在谷關!谷關到底是台灣的什麼地方?被選定的理由?光想像就預期勢必在日本引發新的一波話題呢~
photo by Tomoo Syoju(BOIL)for Pen magazine, 2019
初耳👂:日本人眼中所見:「這才是台灣既迷人又可愛的地方」為何?
首先應該是改變(改良)的速度感吧。
台灣人普遍有著勇於挑戰的精神,覺得好的就試試看、比如新增菜單、或是移轉到更大的經營空間,接受改變或者願意挑戰改變。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再來到台灣,都會覺得熟悉卻又有點不一樣。這對於喜歡台灣的人來說,可能是每次造訪中發現不同樂趣的所在。如果是在習慣過去經驗的日本,反而可能因此變得綁手綁腳(編按:擔心害怕失敗),為了能夠安全無虞地抵達終點,從企劃到驗證題材花上許多時間,相較之下,台灣仍舊充滿著活力與保有那份衝勁,不禁令我們感到羨慕。
這次在特輯中介紹的台灣「建築」,大多前衛且具有衝擊視覺的特性,能夠接納「多元」的台灣不是很有魅力嗎?
因為在日本,無論是國立或是企業單位的建築物,最後都會有點趨於保守。另外,大膽嘗試設計的可能性這點也讓人印象深刻。比如台灣雜誌《新活水》每一次的新刊,從封面到內容都跟著主題挑戰設計,即使是同樣的雜誌名稱,風格也不因此趨於單一。而在採訪途中我們遇見的台北餐酒館「貓下去敦北俱樂部&俱樂部男孩沙龍」,店裡充滿趣味概念的調酒菜單、台中帶路人AJ所經營探討書本與空間關係的「本冊圖書館」,都有著令人眼睛一亮的設計概念。
綜觀以上,回想台灣最迷人的地方似乎又會是「人」也不一定。作為一位旅行者、或是取材的編輯者,對於在台灣感受到的真實溫度,是最難以忘懷的地方。透過深度採訪與各領域的人產生對話,每對台灣多一層認識,便會流連忘返想要一來再來呢~
photo by Tomoo Syoju(BOIL)for Pen magazine, 2019
photo by Go Takayama for Pen magazine, 2019
初耳👂:執行台灣特集的前後印象對比,這次取材而來訪時有什麼對台灣的新發現?
因為採訪的身份,往往能體驗到不同於一般旅行的深刻。即使是同樣取材的地方,也會因為拍攝需要,在不同天氣和光線的情況下,反覆來往多次。相對的也能夠比較多種情境的樣貌,描繪出更加貼切的印象。
而這次來到台北看到新穎摩登的新建築,思考著為何會產生這樣的設計?其與土地的連結還有人民的起居有哪些影響呢?在台灣特集執行的期間,因為身處異地不斷被激起各方面專研的動機,透過隨行翻譯與在地夥伴的幫忙重新發現、認識來了幾次的台灣。
photo by Go Takayama for Pen magazine, 2019
photo by Tomoo Syoju(BOIL)for Pen magazine, 2019
photo by Tomoo Syoju(BOIL)for Pen magazine, 2019
初耳👂:聽說這次為了封面,編輯部們絞盡腦汁,請說明一下最後此次封面勝出的理由?
《Pen》的目的不在成為旅遊導覽手冊,而是希望成為誘發讀者在看書後產生「去台灣看看」的動機。
在團隊出發台灣之前,編輯部的同仁們對於特輯封面已有許多想像,不過當進入實地採訪之後,反而出現推翻先前想法的討論,大概是受到台灣氣氛的影響,躍躍欲試期待著不同的可能。另外考量到《Pen》是男性讀者居多的雜誌,小籠包或是台灣傳統花布等一目瞭然的照片則是在第一時間便被排除在外。重視每一次的雜誌封面,《Pen》有著一定的堅持與講究,但為了要傳遞訊息給讀者,告知探討主題類型的特輯、以及其視覺印象帶來的力道也不容忽視。究竟使用哪些照片來詮釋「台灣」?或許點題「發現」、「新的(另一面)」的台灣更重要。
由兩組不同時間進出台灣拍攝的團隊執行封面提案,可惜停留台北時的氣候不佳,沒能拍到滿意的照片,但在南下期間則是遇到了好晴天,拍下很多有趣的照片也是很難挑選(笑)。最後,則由一張構圖中充滿台南在地魅力的小巷、有著復古味道的餐飲店看板,以及光影交錯下充滿夏天熱度氣息,十分切題「發現」的一張照片獲得青睞。
另外下面分享一度成為封面備選,最終雖然沒被採用的照片「台北編の扉」(特集第24頁),是富田先生推薦值得一見的風景。宛如異形般的高級住宅建築「陶朱隠園」與台北地標101高樓共同入鏡,像是隱喻著台北「不斷蛻變的現在」,也可視作台灣的特色之一。
photo by Tomoo Syoju(BOIL)for Pen magazine, 2019
初耳👂:最後想要請編輯們偷偷說,有沒有雖然沒有放在雜誌裡,但私心也想推薦的內容呢?
photo by Pen magazine, 2019
台北「東一排骨總店」
非常美味,店家的裝潢與氛圍頗有特色,甚至是店內大肆播放的歌曲,都瀰漫著有如舊時代東京新宿的氣息。
photo by Pen magazine, 2019
台中「洪瑞珍」
三明治的名聲遠播不在話下,早期就開始販售的饅頭、檸檬蛋糕等點心選擇也很豐富。開店時間長,架上隨時補充多口味的三明治,柔軟的吐司質地、刷上微甜的奶油與塗地薄透的美乃滋、搭配不同的配料,十足著迷的好味道。返回日本後的編輯們開始出現「洪瑞珍不足的症狀」,真心希望能考慮一下來日本開店吶~
photo by Pen magazine, 2019
台南「筑馨居」
一家採用完全預約制、而且提供無菜單料理的餐廳。從清朝年間留存下來的磚瓦建築,就像定格了當下的時空背景,有股特殊的情緒在空間中瀰漫開來。堅持把關從產地到餐桌上,使用地台産食材的全套餐點味美滿點,滷肉更是一絕!另外店內還有一個別室展示著老闆平常四處搜集來的日治時期古董逸品。數量之多應該可以開成另一家店。
photo by Pen magazine, 2019
台南 「Lola蘿拉冷飲店」
店內播放能使人放鬆心情的音樂,擺設呈現主人品味的古董傢俱,再品嚐一下足以舒緩旅途疲勞的美味酒精,南台灣的特調也非常精彩!
[Info]
Pen 台灣特集 案内人とめぐる台湾、発見
2019年06月15日号 No.475
出版社:CCC Media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