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回到長濱的山海之間,拜訪台東土地滋養的藝術家ーー葉海地與拉飛・邵馬的工作室

    Interview&Photo 清元, Design Jun, Coordinate Dayday Chen 

    「哎呀,一直在等著你們來,只好先喝起啤酒了嘛。」

    甫踏進藝術家葉海地 Heidi Yip 與拉飛・邵馬 Lafin Sawmah 夫妻倆的工作室「Laboratory 實驗平台」,準備抓拍幾張環境照時,Heidi 緊張地收拾起桌上的空罐,卻又偷偷拿起一瓶未喝完的エビス白啤,邊走,邊喝,邊帶我們認識週邊。

    不是我們失約遲到,害她久候,而是她強烈希望我們在訪談之前,能先去池上、關山、鹿野等地飽覽過台東之美,再過來。「你們會懂為什麼的。」在電話裡,她再三堅持。

    如同預期,這不可能是個一兩小時就能收手的旅程。這一次初耳團隊從再度繁忙的松山機場起飛開始,雙眼及按快門的指頭,就沒有太多休息的餘裕,壯麗而連綿,層層疊疊的海岸山脈,與縱貫其間、自然與人類活動和諧並存的谷地,無論是自客機橢圓窗上、透過奔馳的出租汽車車窗,或是在冉冉上升的熱氣球基座,緊握手把時,映照在淚珠裡的景色,還是駛過濱海公路時,伴隨著新視野的驚呼,一個個彎道的離心力,甚至是台東美術館裡,藝術家王德瑜《No.101》轉化為互動媒材的譬喻,全部都是以台東為名的大地,寫給我們的一首首敘情詩,時而適合站在海角大聲朗誦,時而適合以細沙為枕,於耳邊細語,時而適合,藏在心窩。

    《漂鳥197-2020縱谷大地藝術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開展,透過海內外藝術家駐村創作,同時結合印度詩聖泰戈爾的「漂鳥集」詩句,共同刻劃出縱谷的萬般風情。去年起跑的本藝術季,今年再加入十件力作,共計20餘件緊捉土地脈絡的大型創作,也許,目前的件數還無法與其他國外知名藝術季匹敵,可是考量進時間維度而選用的素材,讓每件作品在展現世界觀之餘,都還具備永續保存於該地的潛能,一年十件,那麼十年,我們就將能給世界,看見更豐富的藝術典藏群。

    從台東市區出發,沿197縣道北上,如果詞彙貧乏的人,可能會用「一片綠油油」,來形容窗外風光,但稍微細看,就會發現其中充滿了各種不同色澤、階調的綠,而這也反映了台東文化的面貌:各種族群的文明種子,在此萌芽、生根。藝術季的作品群,有的,在客家人移住台東的開墾據點(魏家庄);有的,在推行母語教育的國小校園裡;有的,則是在風光明媚、但尚未被過度觀光破壞、也是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先生心頭好的大波池畔,隨著一個個藝術作品的踩點足跡,彷彿跟著收割下結實纍纍的作物,捨不得開快車,並忘了時間流逝。

    Jens J. Meyer ー《 洗滌的殿堂 》 Temple of Laundry。媒材:紡織物、纖維、繩索。地點:錦園洗衣亭

    Roger Rigorth ー《 重蛹 》 The Double cocoon。媒材:木頭、麻繩。地點:萬安國小

    Jens J. Meyer ー《 斗笠 》。Tree Space 作品媒材:紡織物、繩索。地點:萬安國小Martyn Barratt ー《 生命的反思 Reflecting on Life 》。媒材:回收反光鏡、玻璃、不銹鋼。地點:大波池山丘

    經玉長公路,轉接入臨海的台11線,做好功課的我們,終於要前去與 Heidi 與 Lafin 碰面,並且第一個問題,就忍不住問了「台東的土地與海洋,是如此充滿力量,藝術家能藉此得到滿滿靈感之餘,會不會有被吞沒、失去自我的可能性呢?」Heidi 啜飲一口啤酒,笑答:「當然會,所以我們一直保持謙卑的姿態。」

    光從口音,很難判讀 Heidi 的身世,她出生於香港,十歲移民加拿大,歷經義大利遊學及亞洲非洲的換宿旅行,爾後在紐約工作。宛如漂鳥般的生涯中,看盡一片片壯闊無比的山水,然而,一次因工作來到台東,在此看見的太平洋,浪湧間卻好像藏著一條幽隱的蹊徑,歡迎她彎下腰,進去探索。於是,她又多次找機會來台,甚至直接申請了北藝大的研究所,而這次,遇到的是皮膚黝黑的阿美族青年,也就是未來的丈夫:Lafin。

    當時的 Lafin,與長光部落其他原住民同鄉一樣,學了標準的「國語」,穿得也像平地人,以為在台北,就能找到好工作、過好生活。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從事舞台燈光工作的 Lafin,卻感覺生命發條越來越鬆弛,對於未來的想像,也日益模糊。

    「講得體面是被故鄉召喚回來,但心底話,是因為在城市找不到真正想要的自己。」

    此時墨鏡底下的眼光柔和,或許是心受過的傷,已經在家鄉海風的歌聲中,得到療癒,能夠平靜地向我們重述著人生的低谷。十多年前,帶著 Heidi 回到故鄉的 Lafin,一邊重新學習族語,一邊,也摸索出心靈的寄託:漂流木。

    心情煩躁時,Lafin 喜歡在沙灘上,焚燒一截漂流木,除了不同樹種能帶來不同香氣的驚喜外,他更著迷的是,在縷縷白煙中,夾帶著的,一段關於海的遙遠記憶。他開始拿起雕刻刀,試著為漂流木塊裡頭蘊藏的靈氣,勾勒出更明確的線條,而這也成了本次藝術季中,自然存在於魏家庄有機田埂上的作品《拾火Kalo’orip》那賁張的髮絲,然而線條強烈,想表達的情感卻溫柔,無論是火、土、水、土,這件作品中能解讀出的元素,都是他最重視的 Kalo’orip,也就是阿美族語裡的「生活的依靠」。

    拉飛邵馬 Lafin Sawmah ー《 拾火Kalo’orip 》。媒材:原木、漂流木。地點:池上萬安村魏家庄稻田

    雖然返鄉初期,得靠製作家具,或者觀光取向的商品維生,但對於漂流木的愛戀與執著,很快就將他工暇時的創作,帶到截然不同的高度,並被世人看見。不放入刻板印象中原住民的圖騰,因為他意欲刻劃的,是更早於圖騰的時代精神,而本作臉部拼接各種材木紋路的手法與感性,實在難以相信他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藝術教育。「我只是試著聆聽木頭的聲音而已」,Lafin 一邊輕撫著工房裡漂流木經海蝕的表面,一邊或許在壓抑著「想雕刻它」的心情吧。

    而至於 Heidi ,則在這次藝術季,選擇不同領域的挑戰。

    將工作室遷址至舊農會・三間屋預拌場後,Heidi 便一直希望,這個能將海天一色盡收眼底的角落,可以有更多成為交流場域的機會,所以不只是邀請台11線上其他年輕創作者一同來展示作品,她也希望這裡能變成部落長輩們的聚會場所。

    原本擅長於繪畫的 Heidi,重拾阿美族傳統技藝之一:陶藝的目的,便是要讓更多人能一起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她邀請阿美族指導老師 Hani,以及部落的婦女,來工作室幫忙搗土,雖然池上的野土,並非燒陶的最佳解,但也因此,更需要人的手,細揉慢捏加一點捶打,才能徹底展現它溫柔又堅韌的一面。婦女們除了得到額外的金錢報酬、聯絡感情外,更重要的是,能知道自己的先人,所擁有的文化資產之珍貴,並在已經被一次性塑膠用品佔據的日常生活中,再次看見阿美陶的耐用性,以及工藝之美。

    葉海地 Heidi Yip ー《 溯土Revert to Earth 》。媒材:陶土、麻線。地點:池上農會超市後方舊穀倉

    被無數條麻繩,懸吊在池上舊穀倉裡的數百件陶片《 溯土Revert to Earth 》,不只能聯想為《星際效應》電影中,馬修麥康納跌進的那個五次元的時空連續體,彷彿撥動每條細線,都會傳遞一個個信息給後世(正如台東大地傳給我們的那樣),陶片的意象,更是在向曾經繁榮於此的長濱文化致敬,卑南遺址挖掘出的記憶片段,在這裡,耦合成一段悠遠的故事。

    輾轉流動於許多國家間,身份認同,自然是 Heidi 不斷抱持的思考,明明來台東十多年,卻仍有時會像她在官網影片中提到的那樣,被當作是外國人。不過樂觀且笑容感染力強的她,將之轉譯為「對這裡能時常抱持新鮮感」,雙腳紮實地感受土地溫度的同時,心靈也能不受束縛地,享受搭乘滑翔翼俯瞰的視野,更能清楚地暸解自身渺小,也就是在訪談最初所說,保持謙卑,並感激台東這塊土地,選擇了讓他們留下生活。潛入水中感受這份恩典,是夫妻倆現在,最喜歡的身心調劑。

    訪談過程中,以族語中的「力量」為名的兒子,不斷在視野裡外奔跑,對我們擠眉弄眼,不過依稀能窺見他,被海天所孕育出清澄的眼眸,也許有一天,他也會被都市給吸引,並成為每天上下捷運的乘客之一,但當他回到家鄉,無論是漫步於田邊,或者是在初曉的海岸邊遠眺,時間早晚的問題吧,他應該會讀出父母作品中想傳遞給他的訊息:無論你在哪裡,以自己的身份為榮。

     

    [Info]
    Laboratory實驗平台
    長濱藝術工作者Lafin Sawmah 拉飛邵馬 & Heidi Yip葉海地的工作室,作品涵括至手工木製雕塑, 家俱, 畫作與陶作品。目前採預約制
    Instagram:labo_lafin_heidi

    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
    隱身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的197縣道,作為首次縱谷大地藝術季的大自然舞台,邀集芬蘭、德國、土耳其、日本及臺灣共十位藝術家駐村創作。
    197縣道的美宛如一首詩,策展融入泰戈爾「漂鳥集」詩句,讓藝術和文學在197縣道沿途盛放,領著來到的旅人,從藝術作品的尋訪觀賞過程中,看見縱谷的內在美,同時也探觸在地的人文溫度。(以上有關藝術季文字節錄自官方網站活動介紹,詳細資訊請見「萬物糧倉‧大地慶典」)
    縱谷大地藝術季作品介紹
    縱谷大地藝術季作品地圖

  • RECENTRY
    岐阜惠那市岩村町的體驗活動「岩村五感 P…
    山口下關好好玩!歷史與美食的雙重滿足,就…
    在山口縣長門湯本,結合「自然育」、「食育…

    ALL

    AREA
    TAIWANJAPAN

    NEWS

    ARCHIVE

      Warning: Use of undefined constant yearly - assumed 'yearly' (this will throw an Error in a future version of PHP) in /home/aheysjcc/hatsumimi-mag.com/wp-content/themes/hatsumimi2022/tmp_sidebar.php on line 28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