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Interview 劉秝緁, Photo Egg
到底,插畫家是如何養成的呢?楊山(April Yang)在務實的會計家庭下長大,對於插畫理所當然抱持著「當興趣就好」在培養。大學畢業後工作一段時間,喜歡插畫這件事一直帶著在身邊,還沒有自稱為插畫家的勇氣,卻毅然決然地做好準備,用一件件作品打動家人的反對,前往倫敦就讀插畫研究所,學習插畫可以成型的各種模樣,漫畫、黏土、壓克力板等等。
每每要產出一件作品,便會思考世界正在發生的議題,面對女權、海洋污染、AI智能等無解的問題,她用創作來提供一個開放性的解答,並以此向插畫家這份嚮往中邁進。「我想我現在是個實驗插畫家!」不拘泥於平面的型態,熱衷於找出解答的最佳媒材,楊山在實驗寫出不同的插畫方程式。
ARTIST PROFILE ——
楊山,April Yang,26歲
擁有懶洋洋及不專注的特性,
卻在畫畫時變成另一個可以熬夜的人
廣告系畢業後赴倫敦學習插畫與視覺設計,
熱衷於嘗試各種媒材的表現可能
2019年末以壓克力作品「後現代海洋生物標本」畢業
期間製作有探討AI智能的〈Irregular AI System Experiment〉、
以及關於成癮的〈A Pain Relief Day〉刊物
現在的身份一半是務實的上班族,一半插畫家
Instagram:pinapril.studio
https://www.pinapril.com/
初耳:什麼契機確立了要成為插畫家?
楊山:2015年的時候我看見一段讓我深信的文字 ;「創作是內部的天氣,不能預測也無法期待,發生需要機運,偶爾可以提早察覺。」
過去我在創作上屬於被動派,處於有感而發的創作模式。也曾經想過,插畫是興趣,之外的事情好遙遠呀。我是一個超級懶惰,做事也不太能專心的人,不喜歡熬夜,但卻可以因為畫畫而變成另一個專注到半夜的人。畫畫的時候很憑感覺,一個念頭、或書上的一句話,都可以透過畫畫去思考很久。
過去多是使用鉛筆畫,都是黑白線稿,自認是沒有色彩感的人,一用上顏色就會覺得不好。但是大學畢業時,因為到O.OO使用RISO印作品,在設計師的協助下將原本的線稿使用顏色表現,出來的成果很好,讓我非常有信心,也暗自下定決心要當插畫家,我實在超級超級超級喜歡插畫這件事!
關於成癮的〈A Pain Relief Day〉刊物
畢製那時畫的是世界各國關於女性的節日,也許是因為心裡有個天秤,期望性別角色有理想的對等狀態,而現在女性的地位都是經過種種社會運動和抗議事件爭取而來的,成為女性重要的節日,所以我以「女中好節」為題,取女中豪傑的諧音,用插畫紀念。從那時開始,我就好想繼續用插畫的方式傳遞心思給他人,我喜歡插畫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有各種解讀的方式。
(右上) 1231希臘主婦休息日—掃把接棒,女人們來當少奶奶去。這天丈夫是煮夫,媽媽逍遙去,保持良好的婚姻關係,是家庭最重要的事情!
(左下) 1125 消除對婦女暴力日—一場政治暗殺,三位婦女犧牲,歷史不可遺忘。全世界每三位女性就有一位遭受過暴力,聯合國訂定此日,呼籲對此問題的重視。
(右下) 0303日本女兒節—帶走厄運、災害,華麗人偶娃娃的任務。
初耳:請分享在倫敦唸「插畫與視覺設計」研究所給你的啟發。
楊山:我在創作上有50%是走抽象派的插畫家,不想讓人一眼看穿,或是知道全部的樣貌,而是轉換角度後會一直發現新面貌。而另外50%的我則是實驗藝術家,倫敦的插畫研究所是以插畫為本,教導各種發展的可能,漫畫、雕塑、陶土、3D列印、AI人工作畫…等等,過去在台灣都是以平面的插畫為主,上了課才發現各種媒材的樂趣,常常下課後跑到美術社、市集、車站等地方挖掘新媒材,讓我的荷包大空…。發現新的表現可能,總讓我充滿幹勁,雖然想點子的時候很懊惱,但卻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很多。
在學校瘋狂創作的過程中,我也慢慢發現自己在插畫家的定位,我想我是一個實驗插畫家。「創新、前衛、實驗與未知是實驗的主要宗旨。」前衛對我來說是發現新的事物,或是使用從未見過的媒材去創作,任何東西都有再運用與表現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傳遞的想法。
初耳:研究所的畢業作,使用回收壓克力板製作出一系列的立體裝置,和我們介紹你的「Post Modern Marine Life Specimens / 後現代海洋生物標本」吧。
楊山:畢業作的靈感來自海洋攝影。照片中,塑料纏上了海洋生物,纏繞著他們的身體,變形或著勒斃。或是被魚或海鳥誤食後,因為無法消化,即便飢餓卻也不再進食。作品上製造了真實生物與卡通角色的模糊地帶,讓觀者體驗在虛擬與真實之中的違和感。
使用標本的意象則來自於考古學,人類挖掘出各種遺跡用以驗證過去社會存在的事實。我想像未來,人們找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遺跡,會是什麼樣子?塑料肯定佔多數吧?海洋污染雖然不比冠狀病毒直接致命,但卻在淺移默化中,侵入我們的生活,像是吃了含重金屬的魚,在身體累積看不見的傷害。
塑膠廢料對生物的迫害是巨大的,但我們需要的是對塑料污染的認識,而非一昧指責他的不是。於是我在倫敦找尋100%回收壓克力,也向荷蘭訂製了回收塑膠袋所製成的版,透過切割組裝成立體雕塑。也在找尋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回收再製的媒材都非常的貴,本來想買的一塊板子,A4大小就要台幣四千多塊錢…。
初耳:創作至今,認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養分是什麼?哪裡又是你靈感的場所。
楊山:搜集和觀察。我喜歡觀察流行的風向、看人、看植物、看事物在改變的狀態。沒有靈感的時候我會去看喜歡的藝術家,我常常需要這樣的敲擊才能有火花。
另外,我還很喜歡窩在信義誠品書區,非常隨機的拿取一本書,通常我會在中文文學區找,那裡有很多美妙的文字,時而讓人悸動、時而產生靈感。這個行為也算是對我自己的提示,我很健忘,常常需要一些旁側敲擊,然後想法就會大量湧出。
我很喜歡一個小小哲學家「中島芭旺」,他十歲就出書了,書裡有一段是「因為我無知,所以可以發掘很多事情;因為我無知,所以可以跟別人一起發揮各自的能力;無知是最強大的武器。無知這件事,也就等於可以知道,等於能夠有所發現。不知道,就是幸福。」
我的好奇心很大,一直帶領我去探索未知的領域,過去作品有探討過女性地位、人工智能、心理人格、海洋污染等議題,如果還沒有確切的答案,我就可以用插畫來詮釋我的答題了!反之,我的作品也不會提供出明確的答案,要看的人自己想。
初耳:以實驗插畫家的角度,希望自己回台後可以帶來什麼影響?
楊山:在國外時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你來自哪裡?台灣到現在還是常常被誤聽成泰國(歷經這波疫情之後應該不會了吧?)、或是希望我再多做一點介紹。我便一直思索怎麼把台灣的人文、美食、風景特色傳達,這是我回來的原因,現在也有和朋友一起投標政府相關的案件。
初耳:初耳是日文「第一次聽到」的意思。和讀者分享最近聽到有意思的事情吧!
我最近在種向日葵,沒想到從剛發芽到長出大葉子,就在短短幾天的時間,跟嬰兒長大的速度不相上下!而我還發現一個全家人都沒注意到的變化,就是:向日葵的葉子晚上會睡覺,就是垂下來休息。
另外,現在是兩個嬰兒的姑姑的我,常常在關注寶寶資訊的文章。最近看到一個滿有趣的研究,叫做「客體永恆性」。對一歲以下的寶寶來說,玩具在眼前的話,就應該要永遠存在,要是把玩具收起來,他們不會知道是收走了,而是以為永遠不存在了。所以每次和他們分開時會大哭,是因為對嬰兒來說,就是活生生的「生離別」!好誇張,卻是真實的。
初耳:最後請畫一個你所想的「初耳」來做Ending吧♡
設計概念 by 楊山:
初耳是山谷上的花朵,把香氣撲向山谷,
與世界上的聲音一起流向了遙遠的未知他方,
或你和我的眼前。
p.s:仔細瞧瞧,圖像裡還藏有一個小畫喔!
可能是嗅覺、聽覺、視覺還有哪些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