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品牌創立以來,透過在都會近郊,與自然保持良好平衡與距離的前提下,打造一個個閒適空間,而獲得廣大矚目的訂閱制旅宿系統「SANU」,一直被視為是近年已成顯學的二地居生活典範。其品牌推手,也同時是創業者的本間貴裕先生,為了喜愛的雪季,目前正二地居在北海道大雪山山麓的上川郡,享受著早上工作前可以滑雪板的生活。他以遠距的方式,接受初耳團隊採訪。




初耳:「最近有什麼影響你的人或書嗎?」
本間先生笑說,太多了,無法數盡,因為在不同據點間移動,不停地接收著情報與刺激,不過,過去有一本書,曾經確確實實地影響了他,並改變了他的人生藍圖。
1986年,出生在福島縣会津若松的一個普通家庭,並在自然環境圍繞下,平穩地長大,大學就讀於教育學部的本間先生,本來,也許會是位在學校,當個網球社的顧問,度過安穩生活的教師。但是二十歲時,他讀到了司馬遼太郎的時代小說《龍馬がゆく(龍馬傳)》,感懷於自由、夢想、壯志,他決意休學,以學習英語的名目,到澳洲進行一年的背包客之旅。而本間的世界觀,也就此改寫。

才剛抵達機場,在廁所,鄰近的外國人都友善搭話,更不用說是旅途中下榻的青年旅館「Sydney Railway Square YHA」,開放的交誼廳空間裡,不分國籍年齡、不分思想左右派系,每個人愉悅地聊著天的景象,讓本間先生深深受到震撼,這是他在日本沒有接觸過,也沒有被介紹過的國際世界,置身於新鮮的空氣中,很快地,旅遊目的改變,從學習英語,變成了要輾轉於不同客棧之間,珍惜每一個邂逅。
知道了這段經驗,就很能理解他在回國之後,為何揮棄一般的就職路徑,而選擇與友人透過賣鯛魚燒籌措資金,來創設以 Guesthouse 為主的旅宿事業「Backpackers’ Japan」,如今旗下設施包括東京入谷的古民家「toco.」、蔵前的「Nui. HOSTEL & BAR LOUNGE」、京都的「Len」、以及東日本橋的「CITAN」、「K5」,格局各異,但貫串的概念神似,就是想重現那段在澳洲曾經體感過的時光,在美好的音樂、食物、酒水相伴下,人們拋下煩惱,卸除武裝,用最純粹的笑容,跨越境界線,接近並理解彼此。

初耳:「這些事業都是以人與人的交流為主旨,那是怎麼樣的心境變化,在 SANU 時更重視人與自然的對話呢?」
其實想要接觸自然的心情,在更早的人生階段就萌生,創設 Nui. 初期,終日沒頭於工作中,連到底疲不疲累都不知道,旁觀的店鋪裝設師傅,淡淡地問了本間先生,「你,差不多該開始接觸衝浪啦?」師傅將他帶到千葉館山,27歲的他,第一次乘上浪頭。
「我發現自己所處的社會,和海浪的格局差太大了。不管在工作上被人讚賞,或是失敗,海浪都會持續不斷地來襲。它變得像是一張意識上的安全網,在我忙碌的時候,告訴著我,不用抱持著過強的得失心,海一直會在這裡。好像待人接物都因此變得柔軟了」


學會衝浪後,本間先生開始確立了一個在自然中療癒自己的模式,夏天衝浪,冬天滑雪。同時,家庭裡的小孩也慢慢長大,是不是能夠有一個,讓他們也能如同自己一樣,時常感受自然恩惠的生活方式呢?SANU 的概念,在本間先生的心中成形。
創設 Nui. 時,東日本大地震剛發生沒多久,而 2020年開始發想 SANU 時,則遭逢了世紀疫情,都是一個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轉折點,本間先生與夥伴們思考,在還很有體力的三十歲階段,是否能夠為現在,以及未來的社會,做出具有影響力的活動呢?透過了嚴密的調查與無數次的腦力激盪,企劃書上寫著這句標語「Live with nature./自然と共に生きる。」


比起北歐諸國,日本人在都會近郊的自然區域,擁有別墅(second home/house)的比例極低(北歐約30%,日本為0.5%),而且利用的天數,約莫是一年中的30天,其餘的時間,任憑蜘蛛開心地結網。因為疫情,許多人尋找著遠離都會圈生活的可能性,SANU 月費五萬五千円的訂閱制度,可說是打破了前期投資的高門檻、解決了閒置時的管理問題,並且確實命中了時勢下人們的需求,從「SANU 2nd Home」開始營運,詢問的信件便蜂擁而至。


初耳:「日本的影像作品裡,常常有『里山』的情景,並成為大家的精神共同想像,所以 SANU 的形象照對日本人來說,很有一種回家的親切感,可是台灣的鄉下,常常只是商店設施較少的聚落,自然對我們來說,不是距離那麼近的存在,到了 SANU,我們要如何建立起與自然的聯繫呢?」
本間先生說,SANU 的理想,就是讓前往自然這件事,轉化為「回到自然」的狀態,他既不是因為懷念日本的鄉下,也不是為了再現里山,才要打造 SANU。而 Nature,則是面向更大群體的人類都能懷抱的共同想像,不管腦中浮現的畫面,是海,是山,是森林,是溪流,都會是充滿療癒力量的場域,希望透過 SANU,在不造成過度經濟負擔的前提下,創造人與自然的接點,並讓這些人,在回到都會後,能有更好的動力,去影響社會,往好的方向運轉。






第一次來,先憑著對照片的直覺,選個喜歡的環境,在 SANU 中,與心愛的人或自己,悠閒地度過有品質的時光。第二次來,可以走出 SANU,迴游在周遭的自然環境中,摘取野花,撿柴生火,洗三溫暖,或者是循著鳥鳴在林中散步。第三次來,你已經習慣這個自然環境的節律了,氣溫,方位,你都不陌生,可以參與合作業者提供的活動,例如 SUP、自行車,或是在河邊釣魚。
自然而然,自然已經與你產生聯繫。
初耳:「接觸到這麼多自然,當您又需要回到東京工作,生活時,心態要怎麼調整呢?」
本間先生說,從 Backpackers’ Japan 開始,他一直都希望能夠打破境界線,不是很喜歡 ON 跟 OFF的區分,也很討厭人們說「因為成為社會人就得認真工作,所以大學時比較開心」,人的生命是連續性,是流動的,往來於兩地間生活,就像是泡三溫暖一樣,在桑拿室烤過熱風,跳進水風呂時,也才更為過癮(笑)。
在東京生活,充滿刺激,而且有許多很棒、能夠一起共事的人們,但是就在不遠的地方,SANU 與其週邊的自然,隨時等著他過去,進行生理與心理的療癒,在自然中待久了覺得無聊,馬上又能回到東京,如此不斷循環,成為這個時代下,能夠常保身心健康的永續模式。現在使用 SANU 會員服務的客層,以30-40歲的家庭層為主,也有退休的夫婦、數位遊牧族,為了讓更多人可以方便使用 SANU 的服務,從原本的首都圈近郊,在2024年將會擴大範圍,囊括包含北海道・奄美・白馬等19個據點,同時,也與芦沢啓治建築設計事務所合作,以千葉館山為起點,推出能夠購買旅宿權利的新系統「Co-Owners」,讓與自然接軌的可能性,變得更豐富、更彈性。
本間先生說,因應自然環境以及人們對於生活型態嚮往的轉變,SANU 致力取得平衡,與自成立以來的合作夥伴ADX株式會社(總部:福島縣二本松市/代表人:安西幸太郎)共同開發,即使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在兩週內建造完成的「SANU CABIN MOSS」,不但能適應更多樣化的自然環境,未來2025年更將座落於七個山區,其中,作為首據點的是北輕井澤(長野縣)。河口湖(山梨縣)、白馬(長野縣)、八岳(山梨縣)、日本南阿爾卑斯(山梨縣)、蓼科(長野縣)、新雪谷,又稱二世古(北海道)等代表日本的美麗山岳。




「SANU CABIN MOSS」採用多面體結構以提高建築物抵禦強風和暴雨的強度,同時透過使用與以往「SANU CABIN BEE」相比,較細的基樁但增加使用的數量,大幅減少對土壤的負荷以及對周圍生態系統的影響。此外堅持使用100%日本國產木材,更包括因日本國內需求量減少而乏人問津的珍貴北山杉。透過將一棟建築所使用的木材含量提高至整體的45%,有效運用日本擁有許多森林的恩惠,實現與自然循環共存的友善空間。SANU 讓更多的人們,一起回到自然,並與其共生。

初耳:「 最後想請教,關於 SANU 的最新動向是?」
SANU 的新社交空間「SANU NOWHERE」將於 2024 年夏天在中目黑開幕。空間內的飲食部分,計畫與來自宮崎縣青島市的墨西哥捲餅餐廳 「SANBARCO」合作,而咖啡則有以日本為首並在亞洲展開事業版圖的「ONIBUS COFFEE」提供美味的服務。
「SANU NOWHERE」由武田清明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以「感受地球的本質」為設計概念,在舒適的空間裡置入「Taguchi」音響系統,讓人們即使身處城市之中,也能感受宛如自然的溫柔包覆。
SANU 在新空間場域中還設定將以電影和音樂作媒介,播放關於衝浪、滑雪、攀岩、飛蠅釣等環境系影片。儘管世界各地持續製作許多精彩的影像,但能夠放映的地方卻十分有限。寄與「SANU NOWHERE」成為與世界各地自然連結的起點,也希望人們能透過放映的影像重新思考關於海洋、山脈與河流的重要性。在「SANU NOWHERE」,享受美味餐飲和葡萄酒的同時,一邊欣賞美好的音樂。未來也計畫不定期舉辦暢談有關地球未來的現場座談會。


[Info]
官方網站:sa-nu.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anuofficial/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sanu_com/
SANU 2nd Home:2ndhome.sa-nu.com/